“天氣不似預期”的生存之道
暑假開跑,澳門準備大量節目迎客,從舌尖到視覺的盛宴,還有消費購物活動,燃點盛夏旅遊氣氛。節目如期登場,只怕天有不測風雲。近日酷熱暴曬,周末卻可能打風,或影響旅客的行程規劃。
全球氣候變異,極端天氣頻繁,對旅遊業有何影響,值得關注。炎炎夏日,許多人足不出戶,寧願留在室內嘆冷氣。澳門綜合度假村群可充分發揮優勢,一站式消費場所,從演唱會到水上活動,全天候吃喝玩樂住,一應俱全。
澳門其他社區若無法打造“清涼經濟”,則相對蝕底,引客門檻再升一級,停留時間或消費直徑縮減。旅客活動或避開烈日當空,較多考慮一早一晚,這亦是澳門的短板。澳門半島從公共設施到社區營商供應,基本集中於大白天,缺乏夜間靜態類參觀場所,甚至遊人必到的大三巴、大炮台等景點,如非全天開放部分,晚上七、八點已關閉。晚間引客點較多依賴市場提供的商業元素,卻隨時陷入雞與雞蛋問題。沒有足夠客流難以增加供應,沒有供應又難引客。
澳門作為濱海城市,高溫天氣應促進水上活動,甚至利用沿岸景色提供入夜後的消費活動點,但長期以來這方面幾乎空白。現在開始有商業化的海上遊產品供應,但不算豐富,有很大拓展空間。倘若配合得宜,利用外港碼頭資源,可串連晚間活動時間,增加在半島停留時間。
推動夜間經濟、引客入社區,須要具吸引力的載體及商業氛圍。倘若在周末或節假日,公共設施稍為延長開放,政府主動或鼓勵市場舉辦限定節目,配套露天茶座、輕食等,料可留住、吸引客人;鼓勵夜遊世遺景區的產品路線,撬動開發夜間活動,增加旅客動線誘因。
同一思路,各界為新口岸區優化營商環境出謀獻策,當局計劃下月引入美食與文創元素的市集。相對其他社區,新口岸發展夜經濟具基礎條件,區內難得的步行內街成為快閃活動的平台。但要做出特色,首要優化硬件,執靚環境,增加清涼設施,提升居民旅客入區意願。
春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