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升級供應鏈 催谷消費
當前外圍形勢複雜多變,消費者信心偏弱,需求疲軟。為留住消費力,穩定物價、開拓貨源,提供優質產品,政府及商家為增加產品附加價值等作不同嘗試。
近期有大型中資機構頻頻協同大灣區商戶與澳企產銷對接,如高州茘枝、河源鹰嘴桃及周邊農作等。通過“產地直供+澳門窗口”模式,憑着本澳高標準認證樹立品牌,省去多層中間商環節,讓終端價格更具親和力。
有本地採購商認同越來越多內地農產品供應商直接來澳推廣,有助減省商家採購程序和運輸成本,更可提供不同農產品供居民選擇,迎合多元需求。此類合作若可形成常態化機制,無論是內地農產品還是政府大力開拓的葡語系國家特產,均可通過“產地——澳門——國際或內地”的高效鏈路降低流通成本,最終轉化為居民能受惠的價格紅利。
月初,經濟及科技發展局組織跨境電商赴葡國及法國交流,並在歐洲作溯源直播,以單場逾百萬澳門元成交額,證明數字貿易的潛力。葡萄牙葡萄酒、法國香皂等通過“直播帶貨+直採直供”,豐富澳門市場品類,利用規模效應壓低單品價格。倘此類活動形成常態化機制,可培育本地商家的國際化採購能力,為引入高性價比商品積累經驗,拓寬市場貨源選擇。
此外,澳門與內地商會聯席會議為供應鏈升級提供制度保障。如中葡平台升級與數字貿易協作的深化,不僅有利澳門引入更多元的全球貨源,更可通過標準互認、流程簡化,降低跨境經營成本,更好地發揮助力內地與澳門企業“走出去、引進來”的共商合作等橋樑作用。
當下本地消費市場的核心矛盾,對產品“性價比感知”失衡,商品定價與消費意願存在落差。倘若通過多維度供應鏈升級,利用直供網絡拉平區域價差,藉着數字技術打破信息壁壘,通過政策優化經營環境,多管齊下,讓“留澳消費”成為理性之選,最終形成“貨源足、價格穩、消費活、經濟興”的正向循環,成為本澳消費活力再生關鍵。
春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