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資源變熱經濟
內地避暑旅居持續升溫
【新華社昆明電】今年夏季,北半球多地受高溫天氣影響。位於中國西南的雲南、貴州等高原地區憑藉涼爽氣候,正催生一種新經濟模式——避暑旅居。越來越多遊客選擇以長租方式遠離酷暑,讓當地的“清涼資源”轉化為“熱經濟”,“旅居經濟”成為新時尚。
在擁有“十九點七攝氏度夏天”氣候優勢的雲南省曲靖市,一些居民把空置房屋租給旅居公司,由企業統一裝修運營,面向各地旅居客出租。今年夏天,酈程旅居公司在益寧街道牛街社區新簽的居民可提供一百餘張床位及三餐服務,已接待二百名來自四川和重慶的旅居客。
在同樣以“清涼”著稱的貴州遵義習水縣,避暑旅居成為一種新時尚。依託貴州習水國家森林公園,當地擦亮生態度假旅居品牌,全縣六個鄉鎮的廿八個避暑地產項目現有入住業主三萬六千戶,其中多數來自外地。六月以來,酒店、民宿等也進入預訂旺季。
滇旅居客增四成五
避暑旅居是一種將居住與旅遊結合的新模式,不僅讓遊客在清涼中享受詩意生活,更讓雲南等高原省份發揮資源優勢,編織起一張旅居網絡。
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饒祥碧說,從客源結構上看,跨區域特徵較為明顯。在雲南,除持續吸引鄰近的川渝等地區旅居客,廣東、浙江、黑龍江等成為主要客源地,中青年群體佔比逾八成。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二百八十萬人在雲南旅居,同比增四成五。旅居遊客在雲南人均停留九十一天,同比延長十一天。今年夏天,為更好滿足旅居遊客需求,雲南推出滇西北、滇中、滇東方向避暑旅居地,受到海內外旅居客歡迎。相關平台數據顯示,雲南暑期長租訂單同比增六成七,平均租期達四十五天。
餐飲消費佔比四成
“入夏以來,我們家房子幾乎天天滿租。”昆明一民宿老闆張程說。避暑旅居這種模式在給房東帶來穩定收入的同時,也帶動餐飲、交通、文化體驗等周邊產業發展。
業內人士分析,傳統旅遊模式下,遊客消費集中在交通和景區門票等環節,本地收益有限。旅居者通過長租住房、融入社區生活,可顯著提升旅遊目的地消費留存率。曲靖的案例顯示,旅居客的餐飲消費佔比達四成,遠超觀光遊客的一成。去年曲靖累計接待避暑旅居遊客二百萬人次,旅遊收入達二百三十六億元。
避暑旅居已從小眾選擇升級為規模化產業。一些地方推出“自然科考營”,孩子跟隨林業專家辨識植物、製作標本,家長則可學習非遺技藝。雲南大理的森林瑜伽將避暑與身心修復結合,受到青睞。
複合體驗持續升級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表示,中國避暑旅居產業正從“清涼資源”向融合文化、療愈、研學等複合體驗升級。
近年來,中國政府積極推動避暑經濟發展。各地加大避暑經濟探索,整合氣候和旅遊等資源,增強辨識度,提升服務質量。
一些景區推出“清涼地圖”APP,甚至有平台開發出“避暑指數”實時查詢系統,依託科技的創新舉措讓“清涼經濟”更智慧、更便捷。
避暑旅居不僅是中國文旅產業的新亮點,也為全球應對高溫天氣提供創新思路。
隨着氣候變化加劇,氣候適應型旅遊將成為未來的一種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