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舊區老大難變創業熱土
本澳創業氛圍轉變,以往創業跑道上最熱門的零售、餐飲類別,因無需專業技能支撐,容易複製,經營門檻低,願意“揼本”便成事,多年來成為創業者首選行業。但隨着居民消費習慣改變,一些新興的行業如外賣店、代收店等應運而生,因經營門檻更低,靈活性強,成為創業新賽場。創業者實戰試水溫,除非主攻旅客市場,否則多數選擇落戶經營成本較低的民生區。
今年訪澳客量保持升勢,有望突破四千萬,旅遊區承載力再度引起關注。不少意見擔心人流過度集中,馬路街道、公共休憩空間等超負荷,影響居民出行,也影響旅客體驗。做好旅客分流,減低旅遊旺區人潮壓力,也是盤活社區經濟的良機,煥新舊區營商氣氛。
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並透過休企活化片區計劃和舉辦多元活動,冀重新激活舊區魅力,也為創業者、中小企從中覓得發展機會。
但由於舊區夾雜民生住宅,舖位多屬自家,日久失修容易殘破甚或空置,社區環境惡化,難以引流。有創業者反映,舊區基礎設施不足是硬傷,除了供水、電壓問題,風季水浸、車位不足等均影響經營,難長期匯聚人氣,活化進程也受阻。
舊區活化難一蹴而就,即使政府早已劃分六大片區,分配予最有資源和條件的六大休企攻關,但涉及水、電等隱性門檻,區內營商或舉辦活動的條件仍受局限,難點、痛點若難以排解,必將成為活化計劃的絆腳石。需要投入資源,更需要跨部門協調,以至修章改法拆牆鬆綁,否則商業構想難以落地。
舊區的經營成本相對便宜,是打造成創業熱土的先決條件,倘若在政策上助舊區解決基礎設施和環境制約的老大難,包括供水供電的優化升級,提供具靈活性的支援措施,如對進駐舊區營商的企業提供更多資助,降低創業者的初始壓力,以鼓勵一些容易引流的商戶入區,重新為舊區激發可發展活力,讓更多新的創意思維以舊區為起點,一圓創業夢。
春 耕